本報SD記憶卡記者王端鵬
   由“輸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轉變,依據實際、發揮優勢,振興白朗的產業,造福白朗的群眾。這就是高原住商情趣用品興業興城的“藏地密碼”。
  每年的六、七、八月是西藏的雨季。西藏的雨,或大雨傾盆,或淅淅瀝瀝,或東邊日出西邊雨,總是不期而至。年楚河谷,大片大片的青稞,不知疲倦地吮吸著這些“天露”固態硬碟,努力把果實生長得更飽滿。河谷兩邊的牧場上,氂牛悠閑地享用肥美的牧草,羊群邊吃邊走,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白朗是農牧大縣,但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缺乏新活力困擾著這個邊陲小城。援藏,最終是為了讓藏族群眾生活富裕起來、水平提升起來。為此,濟南來的援藏幹部必須找尋並激活在雪域高usb原之上興業興城的“藏地密碼”。
  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唐僧師徒西行至萬壽山五莊觀曾吃過有延年益壽功效的人參果。褐藻醣膠看到此,人們都相信這種娃娃模樣的人參果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罷了。然而,如果你來到白朗,來到這裡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就會採到真真切切娃娃模樣的人參果。
  咬一口人參果,香甜乾脆、口感細膩。雖然白朗的人參果並沒有傳說中的延年益壽功效,但它的確是在這片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土地上能吃到的為數不多富含營養的高端水果。2013年入駐白朗以來,濟南市第七批援藏幹部先後引進人參果、玉皇菇等高端蔬菜瓜果新品種38個。援藏幹部、白朗縣委書記翟軍說:“假以時日,這些適應高寒高海拔氣候的高端瓜果蔬菜將推廣種植到普通藏族群眾的果蔬大棚里,擺上尋常藏族百姓的餐桌。”
  人參果的引進與本土化,是濟南市對口援藏“增強自主‘造血’功能”產業扶持方針的最新體現和最新成果。
  援藏怎麼援?這是每一批援藏幹部初踏雪域高原所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每一批援藏幹部都把調查研究作為到白朗後的第一項工作。20年來,七批援藏幹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廣泛征求各界意見,調查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由“輸血型”援藏向“造血型”援藏轉變,依據實際、發揮優勢,振興白朗的產業,造福白朗的群眾。他們堅信,這就是高原興業興城的“藏地密碼”。
  也就是在“增強自主‘造血’功能”產業扶持方針的指導下,援藏幹部迅速把打造支柱產業的目標瞄準白朗的蔬菜產業——
  1998年,濟南市第二批援藏幹部從山東引進了大棚蔬菜,併在白朗縣成功試種。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天域綠”這一知名品牌、蔬菜協會這一經濟組織、“蔬菜採摘節”這一銷售載體。特別是堅持不懈地打造白朗農業科技園區,建成西藏唯一的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種植示範區。目前,白朗縣蔬菜大棚達到5367座、蔬菜品種達到116個,露天蔬菜面積9000多畝,2013年蔬菜產量達7513.7萬斤、蔬菜收入達8265.07萬元,帶動農牧民人均增收1360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8.75%。
  第七批援藏幹部承上啟下,對蔬菜產業發展進行了再次規劃,投入援藏資金1000萬元,實施“現代化農業科技示範園及農牧民溫室大棚建設項目”,新建溫室大棚100座,打造一批蔬菜種植基地並建立蔬菜銷售體系,扶持蔬菜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巴扎鄉的蔬菜種植戶尼瑪扎西家中有5個蔬菜大棚,種植西紅柿、黃瓜、青椒等蔬菜,每年收入達5萬多元。“自從跟著濟南來的蔬菜技術員學種菜,我家蔬菜大棚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家裡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尼瑪扎西笑著說。濟南援藏幹部、白朗縣委常委、副縣長王士強說:“第七批援藏幹部來後,努力推動農超對接、訂單對接,完善銷售終端,幫助種菜的藏族群眾打開更多銷路。”
  蔬菜產業的勃興,讓白朗有了“中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譽。然而,要想讓白朗群眾富起來,僅靠蔬菜產業還不夠,必須走產業多元化的路子。
  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傳統產業水平、借助產業基地打造產業載體、扶持小微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的產業發展路子。
  濟南援藏幹部在積極探索中逐漸走
  回憶起這20年的白朗興業之路,白朗縣委副書記、縣長貴桑感慨地說:“在援藏幹部和白朗廣大幹部群眾前赴後繼的努力下,白朗縣已經形成了以‘優質青稞、大棚蔬菜、農區畜牧業、民族手工業’為主的四大產業。”
  青稞是藏族農牧民的主要種植作物。如何做優青稞產業是各批次援藏幹部十分關心的問題。第七批援藏幹部、白朗縣農牧局副局長於新元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做優青稞產業一定要向科技要生產力。”如今,在自治區農科院的幫助下,白朗縣建成優質青稞生產基地7.5萬畝。其中,今年種植青稞新品種“藏青2000”6萬畝。品種的更新換代固然重要,但生產手段的現代化更為重要。從第一批援藏開始,就開始採取援助農業機具等方式,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日喀則市珠峰農機有限公司在山東及濟南市的援助下獲得長足發展,旗下546臺大小機械服務著白朗及周邊6個縣的青稞播種、收割等工作,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截至2013年,白朗縣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別占總播種面積的92%、85%、65%,全縣糧油總產突破億斤大關,青稞年加工能力達到1500萬斤。
  畜牧業是藏區農牧民千百年來從事的傳統產業。時代在進步,畜牧業也要依靠科技發展做大做強。在巴扎鄉恰倉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薩福克羊養殖基地。這個基地是在自治區農科院扶持資金和濟南援藏資金的幫助下建立的。在這裡養殖推廣的薩福克羊養殖8個月就可以出欄,一隻價值可達1900多元。養殖4年的當地羊的個頭都不如1歲的薩福克羊大。如今,恰倉村已經有42戶牧民開始養殖薩福克羊。在援藏幹部的幫助下,白朗逐步推廣“企業+協會+農戶”的運營模式,推動了產業發展、促進了農牧民增收。目前,全縣牲畜存欄22.57萬頭(只、匹),總增率達26.65%,出欄率達30.2%。兩個規模各200頭的優質奶牛養殖小區已經建成,全縣奶牛改良率達93%。備受關註的草原生態獎勵補償機制已經全面實施。
  雪域高原,給藏族特色民族手工業傳承與勃興創設了天然的優勢。濟南援藏幹部入駐白朗後大力扶持和做精做大民族手工業。恰珠編織廠是遠近聞名的手工製作卡墊生產廠。純手工編織的卡墊每張可達幾千甚至上萬元,遠銷海外。在這裡工作的德吉普赤一年收入能有5萬元。廠長曲珍說:“我們工廠從2004年搬到白朗,至今已經解決了3000多人的就業和培訓問題。”如今,全縣民營經濟實體52家,註冊資金7741萬元,銷售收入達2210萬元。白朗的民族手工業園區也已經初具規模,民族手工藝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市場供不應求。
  濟南援藏幹部找尋和激活的“藏地密碼”,的的確確改變了白朗縣的經濟發展狀況。白朗縣委書記翟軍說:“藏族群眾嘗到了產業扶持的甜頭,許多傳統的小微企業在我們援藏資金的扶持下迅速發展壯大。這條路子,我們還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原標題:高原興業的﹃藏地密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zbrczcc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